關于印發《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遼農職院發〔2016〕2號
學院各單位、各部門: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2016年3月11日第七屆教代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2016年3月17日
附件: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遼寧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保證學院在“十三五”期間持續穩定發展,在全面總結學院“十二五”發展成就與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充分調研和科學論證,制定本發展規劃。
一、“十二五”發展回顧
?。ㄒ唬┲饕删?/span>
經過五年的發展建設,在全院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在許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1.辦學實力顯著增強。與“十一五”期末比,在全國招生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學院招生規模連續五年持續增加,錄取率、報到率穩步增長,全日制在校生從2010年的6495人增加到2015年的9386人,增長44.5%;校舍建筑面積由174910m2增加到233564.83 m2 ,增長33.5%;固定資產總值由15330.66萬元增加到24528.79萬元,增長60%;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由3589.2萬元增加到7528.36萬元,增長109.6%;專任教師數量由260人增加到370人,增長42.3%;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數量由103人增加到178人,增長72.8%;高級職稱人數由115人,增加到136人,增長18.3%;教職工人均收入由4.72萬元增加到7.44萬元,增長了57.6%。學院發展步入歷史最好時期。
2.教育教學改革成果豐碩。專業建設實現預期目標,新增和調整19個專業(方向)。主持中央財政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建設項目2項,新增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高職品牌專業1個。建設對接產業集群省級職業教育示范專業6個,主持國家專業資源庫建設項目1個,主持省職業教育數字教學資源農林牧漁大類建設項目1個,主持省中高職銜接建設項目4個,建有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5門,主編“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36部、農業部規劃教材7部。所獲得的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和8項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成為“十二五”期間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標志性成果。
3.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笆濉逼陂g,學生在遼寧省和全國的各類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先后獲國家大賽一等獎4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3項,獲遼寧省技能大賽一等獎29項、二等獎18項、三等獎7項。共向社會輸送普通教育全日制畢業生11707名,畢業生就業率連續5年在95%以上,2012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五十強”,2012年和2014年先后榮獲遼寧省高等學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13年榮獲“全國職業院校就業競爭力示范?!狈Q號。
4.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初見成效。承擔省政府辦學體制改革項目,牽頭組建了遼寧省現代農業職教集團和營口市現代服務業職教集團,探索集團化辦學發展新模式、新制度和新路徑。創新了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與上海朋朋寵物培訓機構、遼寧輝山乳業集團公司和葫蘆島玄宇食用菌公司積極開展了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
5.國際合作辦學取得重要進展。先后有19名外國留學生來校學習,12名學生赴日本研修,與4所國外院校達成合作辦學協議,3名教師和23名學生赴荷蘭格魯赫斯特學院參加為期3個月的BTEC培訓。
6.校園文化建設全面提升。始終堅持理念先行和文化引領,凝煉形成了“開放、實踐”為核心的農職教特色理念體系和“熱愛勞動、崇尚實踐”為基調的農職教特色文化體系。完成了學院第一部章程制定工作,修改完善學院各項規章制度161項。榮獲“全國職業院校魅力校園”、“中華全國總工會模范職工之家”等省級及以上榮譽稱號56項。
7.社會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笆濉逼陂g,獲批省級及以上縱橫向科研項目45項,累計獲得各級各類科研專項經費743萬元。獲省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7項、市廳級5項,省級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勵53項、市級16項,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共8項。開展各類科技培訓122期,累計培訓指導各類人員45870人次。學院先后被確定為“農業部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養實訓基地”、“農業部、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并且榮獲了“全省農民科技培訓先進單位”、“遼寧省農村科技特派行動先進集體”和“遼寧省農民科技培訓優秀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8.黨的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院黨委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深入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不斷推進整改落實,切實改進了工作作風,領導班子引領學院科學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凝聚了開拓創新共識,厚植了改革發展優勢,匯集了全院力量,為推動學院改革建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證、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ǘ┗窘涷?/span>
回顧總結學院“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歷程,基本經驗主要有:
1.搶抓機遇是學院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五年來,學院領導班子始終堅持科學發展,抓住了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和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歷史機遇,以“后示范”建設為重點,主動承擔省政府辦學體制改革項目,牽頭組建遼寧現代農業職教集團、營口現代服務業職教集團,主持央財支持職業學院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建設項目,不斷推進學院的內涵建設與外延發展,使學院在過去的五年中始終保持快速發展勢頭,也牢牢地把握住未來發展的先機。
2.精神傳承是學院攻堅克難的力量源泉?!笆濉逼陂g,學院改革、建設和發展任務之重、困難之多、壓力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師生員工充分秉承了“艱苦奮斗 敬業奉獻 注重內涵 勇于爭先”學院精神,埋頭苦干,披荊斬棘,實現了辦學規模、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3.理念引領是學院科學發展的根本保證。辦學理念是辦學發展的靈魂?!笆濉逼陂g,學院系統梳理、凝煉、發展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農業職業教育特點的理念體系,從辦學理念、辦學定位、發展愿景、專業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確保學院發展方向明確,目標清晰,特色鮮明,與時俱進。
?。ㄈ┲饕獑栴}
隨著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大,教育規范化要求的不斷提高,產業的快速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使學院的發展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
1.辦學資源不足。突出表現為師資現狀與學院發展需要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師生比還不夠合理,高水平的專業帶頭人和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有待加強,校園信息化建設相對落后,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輔導員隊伍建設仍嫌乏力,學生公寓、食堂、教室、教師辦公用房以及教育培訓等基本設施和條件建設存在較大缺口,對人才培養產生了不良約束。
2.服務能力不強。專業建設雖得到長足發展,但對接產業還不夠緊密;對服務現代農業有實際價值的應用科技成果還不足;服務行業發展的高水平專業人員緊缺,這些都深層次上制約了學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3.體制機制不活。學院治理結構及其運行體制機制建設還有待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激勵機制建設相對滯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及多元主體辦學的體制機制建設有待突破。
二、“十三五”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學院的改革發展既有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ㄒ唬┌l展機遇
1.我國職業教育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利好態勢。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導并優化著職業教育發展的價值取向;全國和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高職教育發展指明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元主體辦學等體制機制的改革方向;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新思維孕育著職業教育發展新的更大的發展機會和增長動力;國際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所引發的產業、職業的深刻變革助推著職業教育國際化特征的生成。
2.農業行業的基礎性和戰略地位依然突出。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出明確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薄弱環節是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因此,農業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應用技術研發、新型產業孵化、職業新農民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有著廣闊的舞臺,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區域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我校地處東北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東北內陸最近的出???,北靠以沈陽為中心的沈陽經濟區和東北腹地,南依東北亞航運中心大連市,更是五點一線沿海產業帶和遼寧中部城市群兩個戰略的疊加區域。隨著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區域經濟發展異?;钴S,勢頭強勁。這不僅對各類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形成旺盛的區域需求,從而極大地拓展了學院的發展空間,而且在創新驅動和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布局下,也給學院的專業布局與結構優化提供了寶貴的契機,強力拉動著學院的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提升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貢獻力。
?。ǘ┟媾R挑戰
1.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著思想觀念、體制機制上多向度的“雙邊沖突”。經濟發展新常態、新思維下,職業教育面臨著價值取向和專業建設格局上的新舊碰撞;集團化辦學面臨著以契約為紐帶的松散結構現狀與以利益為紐帶的緊密型體制機制需求間的矛盾;產教融合面臨著因政策和利益機制原因而帶來的一頭冷、一頭熱的深度合作困境;職業教育辦學的多元格局探索面臨著利益保障需求與政策法律滯后的約束,等等。
2.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承受著生源的“雙重擠壓”。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新一輪院校間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在生源減少的同時,又面臨著優勢行業院校和地方普通本科轉型辦高職教育院校的“雙重擠壓”。此外,隨著招生計劃分配時中職升本科學生的比例升高,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空間不斷受到擠占。多因素的疊加,使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3.農業高職院校的發展態勢呈現著“雙向制約”。一方面,高職教育本身在高等教育里就位居弱勢,加之國人對“農”的普遍輕視心理,農業高職院?!叭マr化”現象嚴重,涉農專業招生面臨諸多困難,造成農業高職院校中涉農專業學生規模及比例在不斷的減少,發展萎縮。另一方面,隨著農業產業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對農業高職教育的人才需求和用人標準卻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國家發展戰略和農業產業發展需求與農業職業教育吸引力之間的“雙向制約”客觀上造成了農業高職教育發展的巨大挑戰。
三、“十三五”發展的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span>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深刻洞察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方向,堅持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加強依法治校為可靠保障,以加強黨的建設為堅強保證,以“高職一流、同類領先、特色鮮明”為追求,優化結構,調整布局,提升內涵,促進學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而為產業轉型升級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ǘ┗舅悸?/span>
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線,以特色專業群、教師隊伍、治理能力建設為重點,以創新發展為動力,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任務,堅持“立足北方大農業,對接區域產業群,服務職業新農民,示范全國高職院”辦學定位,在系統的辦學理念指引下,深化招生就業模式改革,實施“專業群建設”、“集團化辦學”、“產教融合”和“雙研驅動”四大戰略,系統推進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全面加強隊伍、基地、智慧校園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創新社會服務模式,不斷改進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穩步改善民生,又好又快地實現既定戰略目標。
?。ㄈ┌l展目標
力爭到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把學院建設成為產教融合緊密、服務能力突出、國際化特征明顯的“高職一流、同類領先、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高職名校。
——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一大批職業綜合素質高、創新創業能力強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全日制在校生穩定在10000人,成人教育學生達2000人左右。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社會對學生滿意度達95%以上。
——建成一批結構優化、特色鮮明的優質專業群。重點建設農學園藝類、園林藝術類、畜牧獸醫類、食品藥品類、裝備制造類、現代服務類和信息技術類等7大特色專業群。專業總數基本控制在50個左右。
——造就一支品學兼優的雙師素質隊伍。到“十三五”末,校內專任教師達到500名左右,專兼教師比例達到1:1。
——建成類型齊全、功能先進的校內外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數量將達到500個。
——建成以數字化校園為基礎、應用為導向,集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具有現代化農業特點的智慧校園。
——取得多元主體辦學體制機制的重要突破。依托職教集團,實現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推進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的創建工作,組建教師企業工作站。
——形成更加明顯的國際化辦學特征。國際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師資的境外派出培訓、學生互派交流以及國際留學生的招收在量與質上都有明顯提升。
——打造出以“雙研驅動”為特色的辦學動力系統。用教研促進教改發展,用科研促進產教融合,并產生一批在省內外有重要影響的改革發展成果。
——形成一流的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研發出30個左右省級及以上的實用性科研成果,培育出5個左右特色明顯的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團隊,每年累計培訓和指導各類人員10000人次。
——形成以學院章程為統領的現代大學治理結構。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學校治理能力空前提升。
——改善辦學的基礎設施條件。五年內完成學生公寓、現代農業服務中心、農業裝備實訓中心、技術技能積累創新中心、教學樓等建設任務,建筑總面積達32000㎡左右。
——建設優秀的學校文化。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艱苦奮斗、敬業奉獻、追求內涵、勇于爭先”的學院精神為靈魂和以校企文化緊密融合為核心的農職教特色學校文化。
——加強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設一支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黨員、干部隊伍,為學院改革、建設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創建幸福和諧的校園。強化“民生”意識,穩步改善師生員工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條件,密切關注師生身心健康,豐富業余文化生活,使學院的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每一位農職院人。
四、“十三五”發展的主要任務與措施
?。ㄒ唬┥罨猩J礁母?,多渠道穩定生源
根據不同生源特點和培養需要,規范實施以高考為基礎的考試招生、單獨考試招生、綜合評價招生、面向中職畢業生的技能考試招生、中高職貫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試招生等多種招生形式。努力擴大單獨招生規模;加大與中職學校合作辦學力度,擴大3+2合作辦學規模;逐步擴大招收有實踐經歷人員的比例;探索“4+0”、“3+2+2”等與省內本科院校合作辦學模式。力爭在生源總體數量下降、行業引力不足的形勢下,實現每年招生計劃3800人,報到率達85%以上。
?。ǘ嵤皩I群”建設戰略,優化專業結構和布局
優化專業結構。以高職高專教育專業設置新目錄為指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不斷優化專業結構,拓寬專業口徑。采取全面建設和重點建設相結合的方針,分期、分批、分級推進專業建設。通過改造升級傳統優勢專業,培養品牌特色專業,有計劃地開拓新專業。著力加大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的專業建設力度,促進專業建設向多元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注重發揮“互聯網+”在專業建設中的作用,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專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持續提升專業的智能化、現代化水平。從而使得專業設置與社會人才需求進一步吻合,專業數量與學院規模更加適應,專業門類均衡發展,重點專業優勢突出,特色專業魅力獨到。
以“專業群”為單位,重構專業布局。遵循“升級改造做精傳統農業類專業,適應新興產業發展做大現代服務業類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合作共辦新興裝備類專業”的專業建設理念不斷優化專業布局,系統構建專業群體系,實現專業與產業的有效對接,形成國家、省級和學校三級重點專業建設體系。積極推進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建設,至“十三五”末,建成特色專業群7個左右,每個特色專業群含4~6個專業,專業總數基本控制在50個左右。
?。ㄈ┘訌婈犖榻ㄔO,提升職業素質
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關注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全面實施“雙師素質”培養工程,實現校內培訓全覆蓋,積極拓展境外師資培訓,力爭“雙師素質”率達到85%以上,培養一批行業內、省內及全國職教名師,建立一批“名師(大師)工作室”。不斷優化“雙師結構”,建成一支由行業企業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組成的高素質兼職教師隊伍,實現專兼職教師比例達到1:1。全面落實教學能力提升計劃和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力爭到“十三五”末,校內專任教師達500名左右,其中,碩士以上學歷者占60%以上,每個特色專業群擁有博士2~3名,副高級以上職稱教師達35%以上。
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培養、選拔優秀的管理人才脫穎而出,使人崗相適,用當其時;采取多種激勵政策和手段,鞭策學習,組織培訓,輪崗錘煉,打造出團結、進取、務實、精干的管理隊伍。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為內涵的新時期“四有”標準,按照“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為人師表要求,規范教職工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工作中的言談舉止;倡導科學、創新、公正的學術精神和學術道德觀念,弘揚“尚德、樂教”的教風。
?。ㄋ模┫到y推進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全面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持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大“三農”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培養力度。
創新“學校、政府、企業、行業四方聯動”辦學模式。加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建立學校、政府、企業、行業多方合作、有效聯動的運行模式。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構建產業、教學、應用研究與服務一體化推進的實施機制。
持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持續深化校企貫通“4-1-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廣泛開展“雙體系”教學模式框架下各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和“項目體系”雙線并行的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推進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力爭7個特色專業群均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
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以強化綜合素質、職業素養和人文素質培養為目標,持續推進公共課程改革。制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方案”,改變授課方式,優化授課內容,改革考核辦法,注重實際效果,構建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以服務學生日常生活和崗位工作需要為目標,創新“情境英語”教學改革,開設“生活情境英語”和“崗位情境英語”,構建充分反映職教特色的公共外語教學體系,并以此課改思路積極推動其它公共課程改革。推行以互聯網+與專業相融合為特征的計算機應用課程改革。推行具有高職特色的微課、慕課建設,拓展學習途徑,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結合我院的辦學特色、服務面向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納入學分管理,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教學和學籍管理制度,實施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設立創新創業工作專門機構,配齊配強創新創業教育管理人員及教師隊伍。加大創新創業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整合校內外各方資源,通過共享、開放、新建等方式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切實做到“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搭建校內大學生創新創業文化平臺,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樹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成功典型,豐富宣傳形式,建立激勵機制,發揮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
實施教學質量多方評價,健全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機制。完善各項教學管理制度,鼓勵系部根據學院政策細化符合專業教學特點的教學管理規定。積極引入教學質量第三方評價。構建課堂教學、基地實訓、企業實習完整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依據職業標準、課程標準和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對學生從理論知識、技能、綜合能力等多維度進行全面考核。全面推進學院考試改革,組建學院考試中心。
?。ㄎ澹┘訌娦葘嵱柣亟ㄔO,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
統籌規劃實訓基地建設。以服務專業(群)發展和適應農業經濟發展新常態為著力點,以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建設為抓手,科學規劃基地類型與功能屬性,積極開發與專業(群)緊密對接的種植、養殖、食品加工、藥品生產、農機裝備制造、產品展銷、物流配送、信息服務等校內實訓基地,構建校內實訓基地功能體系。加強實訓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有效集成,形成體現人才培養、生產示范、技術技能積累、項目成果轉化、創新創業引領、科普觀光等多功能于一體、產學研用特征更加突出、社會服務能力更強、結構布局更加科學合理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格局,使校內實訓基地形成循環互動、綠色生態、低碳環保、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典范。升級改造農業類實訓基地,優化現代服務類實訓基地,建設現代農業裝備中心,開展校園3A級旅游景點建設。
創新實訓基地內涵管理。以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為抓手,以管理平臺和隊伍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實訓基地內涵管理,提高基地管理效能和資源使用效益。探索遠程實訓和開放實訓的實施途徑與方法,構建“開放式實踐教學管理平臺”。建立和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運行管理與質量監控機制,打造專兼結合、師生協作的管理團隊。
?。┘涌焱七M校園信息化建設,全力打造“智慧校園”
制定、實施智慧校園總體建設方案,建成開放的和擁有完善的基礎網絡、先進的數字化應用系統、高效的計算、存儲和備份服務等功能的基礎設施平臺,滿足學校的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等需求。
加快數字化校園的基礎平臺建設。建立數字化校園服務云平臺、信息化資源共享平臺、MOOC、未來教室等網絡教學與互動平臺及其它基礎性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信息化網絡全覆蓋,奠定智慧化校園的物質技術基礎。
加快數字化平臺的教學資源建設。以“高職教育園藝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項目”、“遼寧省農林牧漁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為重點,以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為基礎,以國家教育信息化建設試點校為載體,開發校內各專業虛擬教學資源庫,建成集理論學習、虛擬實訓、交流互動等功能于一體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
加強網絡維護與服務管理能力建設。組建科學合理的信息化應用技術服務團隊,制定并實施校園信息化標準規范,加大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及信息化資源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打造出安全、順暢、高效的智慧校園。
?。ㄆ撸┐罅ν七M集團化辦學,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
以學院牽頭組建的遼寧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和營口市現代服務業職教集團為載體,創新集團化辦學體制機制,探索校企深度融合模式,推進現代職教體系建設,促進職業教育規?;?、集約化、連鎖化發展。力爭遼寧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進入國家骨干職教集團建設行列。
依托集團公共實訓基地,建立大師工作室、教師工作站和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多種資源共享平臺;建立多層級大賽機制,完善行業專家及導師庫,促進校企人員互聘共培;建立多層級、全方位、立體化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促進協同創新和服務能力提升,實現校企互利雙贏。以校企聯盟、現代學徒制、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及公共實訓基地等實現形式,破解傳統農業職業教育中長期存在的辦學主體單一等關鍵問題,不斷增強集團化辦學活力。力爭有1~2個校企共建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入選國家建設行列。
?。ò耍┘哟箝_放辦學力度,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把國際化辦學作為教育發展新的增長點,廣泛吸納國際先進的職教理念和經驗,構建與國際接軌、中國特色的運行機制。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職業(行業)資質標準等方面,大力引入國際標準,結合我國國情,特別是結合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升級優化對人才的需求,積極建立先進的內涵指標體系。
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做大國際化發展與合作平臺。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辦學試點。探索與國內外本科院校合作辦學,建設留學生專本連讀機制,增強學院招收留學生吸引力。加大留學生培養投入,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資金支持,建立健全學院留學生獎助學金制度,不斷擴大留學生規模。組建學院國際交流中心,加大培養適應外向型經濟發展需求的國際化人才力度,不斷拓寬人才培養、應用研發等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持續提升學校辦學的先進性、開放性和核心競爭力?!笆濉逼陂g,力爭互派學生交流學習50人次,合作培養學生50人次。加大學院教師出國進修學習力度,爭取派出學習語言及專業教師20人次。在校留學生規模達40~50人。
?。ň牛嵤半p研驅動”戰略,生成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
實施“雙研驅動”戰略,“用教研促教改深入,用科研促產教融合”,打造形成持續提升產學研結合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的農職教特色動力系統,不斷增強特色辦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我省教育科學規劃辦重點研究基地即“遼寧省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研究與實踐基地”為平臺,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的有效體制機制,為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政府和學院的發展提供理論、實踐案例和決策支撐;深化以“農業高職教育校企貫通‘4-1-1’人才培養模式”和“農業高職教育“雙體系”教學模式”框架下的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形成特色鮮明的多種育人模式,破解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難點、熱點問題;打造形成頂、中、基三層、院、系、室三級、老中青三代和校企聯合、專兼結合的教育科研網絡體系,推出一批教育科研骨干;不斷提高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立項、管理水平,力爭于“十三五”發展期內,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和省級教學成果獎的遴選上再有新突破。
以校企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為突破,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積極爭取各類政府資助課題,做大企業、行業等投入的橫向課題;以面向應用性研究和技術、產品開發為主,組織跨專業、跨學科的科研合作,形成綜合優勢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將科研工作與生產性實訓、核心能力培養、創新創業教育等教學環節相結合,將項目研究與應用推廣、社會服務等工作相結合,形成教學、科研、服務一體化的高職科研新模式。力爭到“十三五”期末,打造出特色明顯的科技創新團隊5個左右,其中1個以上科技創新團隊進入遼寧省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行列,推出省級以上實用性科研成果15項左右。
?。ㄊ﹦撔律鐣漳J?,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加快應用科技成果研發與推廣,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學院的人才、科技和品牌優勢,以校政合作、校企合作為抓手,建立校企協同創新中心、校企研發中心等科技創新基地;加強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和新成果的研發、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促進農民及其它相關產業的增收、增效。
積極開展職業培訓,打造北方重要的職業培訓中心。依托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農業部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訓基地,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培訓基地,遼寧省職教師資培訓基地以及農業職業技能鑒定站等平臺,繼續實施“四大工程”和“一個計劃”,即“農民技術員培養工程”、“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工程”、“職教師資培訓工程”、“進村入戶培訓工程”和“支援西部計劃”;開展青年農場主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繼續發揮國家示范院校的輻射作用,加強對口支援院校的幫扶和學生聯合培養工作。力爭于“十三五”期間,每年累計培訓和指導各類人員10000人次。
?。ㄊ唬┘訌婓w制機制建設,全面提升學院治理能力
貫徹落實《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章程》,形成分權明確、責任清晰的法人治理結構及其配套的運行機制,保障決策、執行、監督的科學有效。
健全科學決策、民主管理機制。發揮教代會、學術委員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等組織參與學校決策和管理作用,加快內部管理的“去行政化”進程。堅持校務公開,完善師生交流會制度、校領導接待日制度等,多途徑、多渠道廣泛聽取師生意見和建議,調動師生參與校務管理的主人翁意識和積極性。
健全內部管理運行風險防范和監督機制。 嚴格資金預算和招標采購的控制與監管,強化內部審計和法律審查制度。加強風險管理機構建設、制度建設和相關人員培訓,發揮紀檢與監察、財務與審計等多種監督機制的作用,加強校務督導工作,落實教代會對學校重大事務的監督和審查權,有效防范風險,提高廉政水平。
建立務實、高效、協調的運行機制。建立對學院重大事項、重要活動接受公眾公開咨詢、質詢和問責的學校發言人制度;健全公平、公正的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選人用人機制;推進有利于管理干部知識、能力、素質和執行力提升的學習、培訓、輪崗以及承諾、問責等機制;構建科學規范、客觀公正、獎罰分明的實績考核評價與激勵機制;推行便捷、透明、高效的“網上辦公”制度,從而實現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
?。ㄊ┘訌娀A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辦學條件
根據學院中長期發展規劃及《普通高等學校建筑規劃面積指標》(建標[1992]245號)文件要求,結合學院目前基礎設施建筑情況,在未來五年內,學院將在滿足教學、科研、實驗實訓等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按照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突出重點,把有限資金和資源用在急需建設項目上的原則,先后進行學生公寓、現代農業服務中心、農業裝備實訓中心、技術技能積累創新中心、教學樓等基建項目。進行學院供暖、供水等管網設施設備的更新與維護,加強校園基礎設施和校園環境建設,切實改善師生員工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條件?!笆濉逼趦?,基礎設施建筑總面積計劃為32000㎡,其中,擬于2017年啟動6000㎡的學生公寓建設工程;擬于2018年啟動10000㎡的現代農業服務中心、3000㎡的農業裝備實訓中心和5000㎡的技術技能積累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擬于2019年啟動教學樓建設工程,規劃建筑面積8000㎡。
?。ㄊ┥罨瘜W校文化建設,全面發揮育人功能
實施美麗校園工程,結合數字化、生態型、園林式校園環境建設,打造出厚重、時尚、典雅的校園物質文化;借助優秀教師和校友事跡宣講、多種會議培訓解讀和多品類媒介宣傳、展示等手段,打造出以系列理念、學院精神、校風校訓為核心的昂揚向上的精神文化;以學院章程及系列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為契機,打造出以人為本、公平正義的制度文化;以踐行“三嚴三實”為契機,深化領導干部廉政建設、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管理隊伍職業精神建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建設,打造出高尚、優雅和文明的行為文化;搭建多層次的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平臺,打造出教育與職業互濟共生的“校企互融”文化。
?。ㄊ模┘訌婞h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為學院改革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加強學院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院黨委在學院改革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開展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創新活動,建設凝聚力、戰斗力強的基層黨組織;加強黨員理想、信念、宗旨、紀律教育,開展“兩學一做”、“四項工程”活動,建設一支政治意識強、大局意識強、核心意識強、看齊意識強的勇于擔當作為的模范黨員隊伍。
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認真貫徹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健全溝通協調機制,提高領導班子決策的規范性和科學性。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履行好“兩個責任”,推進學院黨風廉政建設。加強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教育規劃綱要的學習,不斷增強干部隊伍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增強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強化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進一步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工團齊抓共管、黨委宣傳部門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不斷加強專職輔導員隊伍建設。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學習教育,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并結合“我的中國夢”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著力提高師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ㄊ澹┎粩嘣鲞M民生福祉,共創幸福和諧校園
為政之道,民生為本。教職工的福祉增進只有與學院事業的發展同步,才會有持續、健康發展的人氣和活力。為此,“十三五”期間,將在政策、財力允許情況下,建立教職工崗位薪酬年均增長機制;確保教職工工資、津貼增長的政策落實到位;努力爭取編制及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指數的合理增長;開展多種有益的文體活動,提振精神風貌,養成陽光心態;關注弱勢群體,幫扶貧困職工和學生,促進和諧發展;做好職工住房確權及貨幣化補貼發放工作。
五、“十三五”規劃的組織實施與保障
?。ㄒ唬┧枷虢M織保障
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辦學治校中的領導核心、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組織廣大師生員工認真學習規劃內容,對學院的發展目標、思路、任務、舉措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充分發揮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集思廣益,圍繞學院“十三五”規劃的整體部署,提出切合實際的工作計劃,科學分解目標,明確時間進程,落實任務到位。組建“十三五”發展規劃組織實施領導小組,負責對規劃的宏觀指導和統籌協調。
?。ǘw制機制保障
健全和完善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考核、監督、管理機制,建立起精簡高效的行政服務管理體系,保障落實規劃的執行力;以學院章程和各項規章制度規范權力運行,保障規劃實施過程中決策的民主和科學性,避免隨機性和隨意性;進一步完善重大決策征求同行與企業專家、校友、黨外人士等咨詢制度,主動接受社會各界參與規劃實施的監督;建立重大改革發展成果的激勵機制,培育關心學校改革發展的骨干、團隊,形成開拓進取的氛圍;健全規劃實施的中期評估和年度監測制度,根據評估與監測結果進行及時修正;完善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把規劃的落實情況作為各級領導干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ㄈ┵Y金運行保障
努力爭取上級財政投入。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增加學費收入。積極爭取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資金。積極尋求社會資金支持。積極尋求社會、企業界的支持,實行聯合辦學,與企業采取股份制等多種形式合作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嚴格執行年度資金預算,杜絕各種浪費。健全學校財務監督制度,完善經費使用內部稽核和內部控制制度。